学院简介
学院概况
基础医学院前身为医疗系、基础医学部,始建于1952年,1996年底天津医学院基础医学部与原第二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合并后更名为基础医学院。学院现设有9个学系,7个教研室,1个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现有教职工370人,专任教师267人,其中教授74名,副教授79名,博士生导师68名,硕士生导师118名。现有在校生1948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404人(博士研究生145人,硕士研究生259人);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73人; 临床医学“5+3”714人(含儿科学方向119人);七年制18人; 基础医学93人;临床医学五年制489人(含甘南定向培养29人);麻醉学157人。
学系:
病原生物学系
精神卫生学系
免疫学系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
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细胞生物学系
药理学系
遗传学系
教研室:
病理学教研室
超微病理学教研室
法医学教研室
计算机教研室
外科手术学教研室
医学心理学教研室
诊断学教研室
人才队伍:
中国科学院院士 | 1人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 2人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 2人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 6人 |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 4人 |
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2人 |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7人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6人 |
天津市授衔专家 | 1人 |
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 1人 |
天津市青年拔尖人才项目 | 3人 |
天津市特聘教授 | 14人 |
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 | 3人 |
天津市特聘青年教授 | 2人 |
天津市131创新团队带头人 | 3人 |
学科建设:
学院立足国家和天津市“双一流”建设战略,作为主要承担单位参与国家层面一流学科建设,形成了结构优化、方向凝练、重点突出的学科体系群。
天津市一流学科:基础医学
天津市特色学科(群): 心血管和代谢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
天津市高等学校第五期重点建设学科: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天津医科大学一流学科:心血管和代谢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免疫学与生物化学
天津医科大学特色学科:医学遗传学
天津医科大学基本保障学科: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免疫微环境与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细胞与分子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医学表观遗传学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炎症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教育教学:
学院承担学校本科21个专业的课程,其中78门必修课,12门限选课、34门专业选修课、34门全校公选课(包括8门新生研讨课),以及留学生、继续教育和临床医学院的教学工作,共计39794学时。
国家级精品课程:医学微生物学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生理学
国家级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
国家级教学团队:药理学教学团队
基础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天津市级教学团队:病理学和遗传学教学团队
天津市教学名师6人
科学研究:
2016年至今,学院承担省部级及以上课题224项,资助经费逾亿元,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1项,子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4项(重点及重大项目7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460余篇,其中在Nature、Nat Genet.、Cancer Cell等影响因子10分以上的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40.14。
学术交流:
学院院拥有“细胞微环境与疾病”、“心血管疾病”2个天津市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奥克拉玛大学、匹兹堡大学、佐治亚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马尼托巴大学,芬兰坦佩雷大学,瑞典卡洛琳斯卡皇家医学院等国际知名院校有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并联合培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
荣誉获奖(近三年):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 |
天津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 | 基础医学院 |
天津市教学团队 | 基础医学院遗传学系 |
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 2项 |
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 1人 |
天津市优秀教师 | 3人 |
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 | 1人 |
天津市三八红旗手 | 1人 |
天津市最美女教师 | 1人 |
天津市青年科技奖 | 2人 |
天津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 | 1人 |
天津市普通高校十佳辅导员 | 1人 |
(数据截至2019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