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
年度报告
天津医科大学
2022 年 03 月
一、总体概况
基础医学院始建于1952年,前身为医疗系、基础医学部,1996年底天津医学院基础医学部与原第二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合并后更名为基础医学院。
1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1986年微生物学被批准为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免疫学被批准为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基础医学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自主设置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医学细胞生物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3年自主设置医学生理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5年自主设置医学遗传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被批准设立基础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2学科建设情况
基础医学学科始建于1951 年,初期便汇聚了著名医学专家朱宪彝、金显宅、郑武飞及任中原等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对接“健康中国 2030”战略,围绕肿瘤、心血管疾病、感染和免疫性疾病等开展了新型疫苗研发、蛋白质修饰和信号转导、肿瘤发生发展分子机制、分子标志物及靶向治疗药物、表观遗传学调控、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病原生物的基因组学等相关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二三”学科发展特色,即“一个导向”,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建立了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在重大传染病和重大疾病的研究中取得了系列成果,如新冠疫情期间开展疫苗研发等应急科研攻关。“两个融合”,即学科交叉融合,基础与临床融合。开设跨学科课程,建立基础医学研究中心,打造医药+X 多学科交叉平台,实施卓越人才计划。整合天津医科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卡罗林斯卡分子医学研究中心优势学科成立医学表观遗传学协同创新中心。实施“双聘”计划,与临床医院互聘人才。“三个突出”,即突出人才培养、突出社会服务、突出成果转化。开设基础医学专业(朱宪彝班),现为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每年招收 20人,采用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实施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成效卓著,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天医”方案。基础医学作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国及天津市卫生系统培养大量优秀的医务和科研工作者,涌现出郝希山院士、顾瑛院士、尚永丰院士等杰出医学人才。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将疫苗、抗肿瘤药物等一批成果进行转化。3研究生培养基本情况
(1)培养目标
基础医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础、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其研究的关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及其规律为其他所有应用医学所遵循。本学科培养具有扎实医学理论知识,具备科学研究创新实践能力和医学教学潜质,拥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拔尖人才,以培养研究生具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熟悉基础医学与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和科学人文素养为主要目标。通过学习及科研训练,提升学生的事业心及团队精神;让其具备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熟练掌握英语,能阅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2)培养方向
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目前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医学细胞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生理学和医学遗传学等8个二级学科招收博硕士研究生,各培养方向均形成各自的学科特色,具有一批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学术团队。各二级学科均有科学系统的培养方案,且定期修订。
(3)毕业与学位授予
学生毕业后,可到医疗单位、学校及科研院所、企业等从事教学、科研、健康服务等领域工作。根据《天津医科大学关于研究生在学期间学术成果认定的指导意见》,制定了《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关于研究生在学期间学术成果认定实施细则》。依据《天津医科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学位申请人员通过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通过规定的各种考核及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学校与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规定的学术水平,方可授予学位。
(4)师资队伍
通过人才引进和师资培养,师资规模不断扩大,人才结构不断优化,本学科已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的学科群体和研究团队。基础医学一级学位授权点现有研究生指导教师78人,其中博导42人,专任教师及研究人员180人,其中88%为55岁及以下,92%具有博士学位,43%具有境外经历。45岁及以下导师均具有博士学位。
(5)研究生规模
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本年度录取研究生146人,其中博士47人,硕士99人。报考研究生410人,其中博士60人,硕士350人,总报录比2.81:1。全年授予学位105人,其中博士35人,硕士70人。基础医学研究生就业率在90%以上,主要去向为科研院所、医疗单位、企事业单位等。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高校思政会议精神,秉承“德高医粹、求真至善”的育人理念和价值追求,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构建“大思政”理念下具有时代特色、专业特点的思政教育体系。
1 拓宽育人渠道,构建文化育人体系
以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馆和生命意义展厅为依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彰显和弘扬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教育和启迪年轻一代学子。开展研究生学术论坛、筑梦沙龙等特色品牌活动。开设以老校长名字命名的本硕博连续培养模式基础医学专业“朱宪彝班”,激励学生矢志弘扬朱宪彝精神。
2创新网络思政,压实宣传阵地建设
大力开展网络思政,增强时代感吸引力,抓严抓实意识形态阵地。抓住时事热点,做好价值引领,用新媒体思维讲好思政故事,引导学生提升网络文明素养。抗击新冠肺炎期间,开展立体网络宣传,推送科学防范、一线事迹、志愿典型等内容,组织学生学习战“疫”微党课,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家国情怀和医者使命。
3党建示范引领,统筹推进思政工作
高度重视基层党支部建设,落实落细支部建设要求,坚持以党建带团建,以优秀的组织建设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通过领导干部讲党课、创新党日活动等方式,扎实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提高理论水平,激励奋进作为。疫情防控期间,深入开展爱国教育,召开主题党课,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
4强化队伍协同,打造全员育人格局
发挥导师、兼职辅导员等各方力量,设置学院-学系(教研室)-导师三级管理体系,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多渠道思政教育。严格落实研究生院-培养单位-导师协同育人,师生定期深度交谈,形成全员参与育人格局。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1 加强课程建设与实施
按照学校要求,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分为学位课程(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非学位课程。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18学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25学分。所开课程有规范的课程设置,有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授课教师严格执行教学计划。
加强课程思政,筑牢课堂教学阵地,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建立健全教学科研育人体系。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实现有机统一。要求学系(教研室)、课程负责人严格把关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各学系(教研室)集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专题研讨和专题培训。
2 重视导师选拔培训与师德师风建设
本学科高度重视导师选拔培训与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构建机制,加强领导,部署导师认定与师德建设活动。严把导师认定第一关,做好师德建设的宣传教育、考核检查、常规管理等工作。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以及学校出台的《天津医科大学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及处理办法》等文件精神,使师德师风建设在制度上有抓手,在行为上有对照,在管理上有规范,做到师德师风教育常抓不懈。
不断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加强导师与教师队伍建设,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业务培训。一是落实导师培训工作,要求导师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二是依托党支部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学习教育活动,通过研讨学习、签署承诺书等形式,教育和鼓励教师发扬奉献精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开展教师入职教育,引导新入职教师明确使命,自觉为人师表。坚持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师崇德修身的基本遵循,开展师德主题教育,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典型,宣传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天津市师德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
3 强化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学校、学院采取一系列措施为研究生参与学术训练提供制度保证和经费支持。
(1)按照《天津医科大学关于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暂行规定》执行。
(2)制定《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关于博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暂行规定》,提升研究生在学术活动中的参与度。
(3)推荐研究生申报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本年度学院研究生共获得8项博士项目资助和5项硕士项目资助。
(4)每位导师通过课程学习、论文阅读、讨论班等形式对研究生实施严格的、完整的、系统的科研训练。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成为导师科研项目的坚实基础。
(5)科研技术共享平台,常年为研究生开放,有力改善了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环境。
4 开展学术交流,激发科研积极性
学院注重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召开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筑梦沙龙、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学术论坛等学术活动,设立各级奖项,激发研究生科研积极性。
本学科积极探索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学术合作,注重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加强建立学术联系。积极开展境外学术交流活动,建立天津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天津-牛津基因治疗联合实验室等,共同联合培养研究生。学科派出优秀硕士生、博士生公派留学、参与课题合作研究以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口头报告等,不断提高学科国际影响力。
5 发挥奖助学金育人作用
学校针对研究生教育设立国家级、市级、校级以及社会捐助类等共计十余项奖助学金,如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天津市王克昌奖学金、朱宪彝奖学金等。学院成立基础医学院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审委员会,对有关研究生奖助学金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各级各类奖助评选工作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有序的进行。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奖助覆盖面广,本年度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和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等覆盖比率为100%,学院要求导师每年按时发放研究生助研津贴。本学科20余人次获得校级及以上各类荣誉称号,获奖学生学习成绩优异,科研能力显著。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1 人才培养
(1)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精准选拔优秀人才
按照国家、天津市和学校相关文件要求,坚持“按需招生、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学院成立复试工作领导小组,各二级学科制定研究生招生复试方案,加强复试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充分发挥和规范导师群体在复试选拔中的作用,同时学院规范化组织初试自命题科目命题工作,不断提高人才选拔质量。
学院制定《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2021年度硕士研究生暑期夏令营通知》选拔优秀夏令营学员。通过对基础学科的经费投入,加强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持续引进高端人才,充实导师队伍;逐步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加强学院、学科和导师的宣传等,吸引高质量生源。
(2)强化导师队伍建设,全面落实育人职责
基础医学学科的研究生与导师实行双向选择,形成竞争机制。基础医学学科要求拟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导师需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以上的科研项目,以保证具有充足的科研经费用于培养研究生。
高水平的导师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前提和保障。学校每年都组织针对新聘任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学院要求导师在培养过程中严格按照学校相关文件规定执行,严格履行导师“第一责任人”职责,同时搭建平台促进新遴选导师与资深导师的交流,不断地积累经验。
(3)重视培养质量保证,健全学位授予程序
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水平,学校建立学位评定委员会学位论文主审等制度,采取按比例抽检论文进行匿名评阅、全部学位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等措施;同时学院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博士研究生预答辩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学位授予质量的监控体系。
基础医学专业毕业生学位论文参加学校匿名评阅以及学位论文抽检,目前所有抽检结果均为通过。
(4)严格关键环节监控,完善分流选择机制
学校有完整的培养考核体系,本学科严格按照中期考核、开题报告、学位授予等要求执行。强化导师负责制,对没有按期完成学习和研究任务的同学,通过延期毕业、退学等方式保证培养质量和培养标准。本年度有13名研究生延期毕业,2名同学退学。
(5)加强优良学风建设,坚守学术诚信道德
学风是高校文化的重要体现,优良的学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依据教育部、市教委、学校关于学风建设的文件精神,学院组织开展学风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多次开展基础医学院科研诚信系列讲座,加强学院学术学风建设,引导研究生确立严谨治学的品格,坚守学术诚信、维护学术尊严,掌握学术研究工作的规范,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严肃处理,以促进学风建设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本学科研究生未发现有违背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行为。
(6)设置科学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服务质量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天津医科大学章程》以及《天津医科大学学生管理规定》等文件精神,保障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应有权利。
学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各学系(教研室)设立科研、研究生秘书。采取导师负责制,实行学院-学系(教研室)-导师三级管理。同时本年度试行兼职辅导员制度,补充管理力量,充分利用邮件、微信群等网络资源及时发布信息、部署工作、收集反馈信息等,实现了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
(7)协助做好职业规划,提升就业竞争力
为加强学生就业发展,学校定期开展就业指导讲座与招聘会,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开展就业教育专题讲座,前往天津市各大医院与科研院所对接交流沟通毕业生就业工作。学院及时精准推送各类招聘信息,对毕业生就业情况全面摸底、分类指导,做好“一生一策”,导师充分了解并关注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鼓励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预期,提升就业竞争力。同时,根据学生职业发展期望,帮助毕业生做好职业规划,以提高求职服务的有效性,从而提升就业质量。
2 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贯彻落实学校“双一流”建设部署,深化医教协同,推进内涵式发展,鼓励交叉研究与学科融合,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结合学院人才队伍建设及学科发展实际,学院聘任天津医院马信龙、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王邦茂、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旭东、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王建梅、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卢成志、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冯世庆等二十余名临床经验丰富且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医师担任双聘教授,在科研、教学等领域开展深入的合作交流,指导、参与学科建设工作,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协助指导青年教师并参与研究生培养,充实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与学院整体影响力。
3 国际交流合作
紧密围绕“十四五”发展规划,多措并举,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学院稳步推进国际交流合作。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境外学术交流,学院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奥克拉玛大学、匹兹堡大学、佐治亚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马尼托巴大学、芬兰坦佩雷大学、瑞典卡罗琳斯卡皇家医学院等国际知名院校有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本年度1名博士研究生通过“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在美国进行联合培养。同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召开全国心血管科学高峰论坛、新发传染病免疫预防与治疗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座19人次,组织师生参加国际青年创新发展论坛基础医学分论坛、天津医科大学第四届杰出青年学者卓越论坛等20余场国内外大型学术交流活动,及时掌握国际合作与交流实时资讯,培养师生国际化意识。
4 科学研究与实验室建设
基础医学学科重视专任教师及研究人员科研能力的培养及提升,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科研课题。2021年至今学院共获得委局级以上项目38项,总资助经费2157.4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项,包括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项,重点项目2项,重大研究计划1项,面上项目15项,青年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项,为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委局级项目1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共发表SCI论文135篇,其中10分以上30篇。共发表中文期刊论文28篇。主编、主译科研专著4本。2021年度基础医学院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深化产学研合作,与企业签订横向合同14项,总经费499.2万元。
学院目前拥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2个天津市国际合作基地。本年度完成教育部免疫微环境与疾病重点实验室评估工作。按照天津医科大学重点实验室建设推动工作会要求,通过规范化管理、加强能力建设、扩大开放程度,加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增强发挥其在学科交叉、原始创新方面的组织作用。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1 学科自我评估进展情况
(1)组织机构
按照《天津医科大学2020-2025年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工作方案》等文件要求,成立自评工作领导小组和自评专家小组。
(2)工作流程
本学位授权点严格按照全校统筹规划要求积极开展评估工作,流程如下。
①成立学院评估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分工。
②成立基础医学学位授权点自评工作领导小组和自评专家小组,结合学位授权点抽评要素,制定本学位授权点的自我评估实施方案、人才培养标准及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并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
③本学位授权点组织收集材料并进行自评,撰写自我评估材料。
④由本学位授权点自评工作领导小组聘请专家对本学位授权点进行评议,提出诊断式评议意见和改进建议。
⑤本学位授权点根据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结合评估专家评价意见,制定本学位授权点改进提升方案。
(3)当前进展
按照学校评估工作安排和学位授权点评估的规定与程序,目前已向学校评估工作办公室报送自我评估实施方案、人才培养标准及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开展评估工作进行全面检查,着眼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分阶段开展自我诊断式评估工作,将于规定时间完成《学位授权点年度报告》和学位授权点基本状态信息填报。
(4)问题分析
①学科发展水平,学科整体研究状况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
②师资队伍中各个二级学科间发展不十分均衡,个别二级学科导师队伍规模尚有待于扩大。
③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有待加强。
④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用人单位反馈需要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
2 学位论文匿名评阅情况
根据《关于修订<天津医科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实施办法>的通知》(津医大政发[2021]66号)文件要求,2021年度博士学位论文全部参加匿名评阅、硕士学位论文按拟参加答辩人数的20%抽取。结果无不合格现象。
六、改进措施
以学校办学定位为宗旨,结合专业办学特点,为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基础医学发展的要求,本学科将进一步发扬优势,瞄准同学科的国际水准,争创一流,为加快社会主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1 坚持自主培养与引进并举,统筹推进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创新机制的指导方针,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方式,统筹接收不同层次学院发展所需的人才。
充分利用学院主页、微信公众号等积极宣传学校、学院的发展,同时拓展国际视野,提高导师队伍水平与规模,积极改变各二级学科发展的不均衡。
2 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培养质量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从海内外聘请专家、学者讲学,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并派送优秀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实验室进修学习。
鼓励导师积极创造条件使更多的优秀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3 继续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基础医学学科一直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开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探索与改革。今后将继续加强招生选拔力度,加强课程教学管理,继续探索新形势下的学术训练、学术交流等,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健全毕业生质量调查、用人单位反馈等追踪机制。坚持每年定期对应届毕业生开展就业情况调查和针对用人单位进行的毕业生质量调查工作,更好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为用人单位输送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